丁西林<三块钱国币>的主旨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2 08:55:18
里面有个佣人李嫂打破了花瓶,有个青年大学生为她辩护,辩得是否有理?为什么?按作者文字中流露出来倾向看,那个青年大学生是有理的,李嫂的东家是无理的.但李嫂打破东家的东西就不应赔偿吗?

主旨是什么?

三块钱国币》是1939年剧作家丁西林写的独幕话剧.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即篇幅短,容量小,情节相对简单.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即在一幕之中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
首先,命题独具匠心.本文所写的事件发生在30年代末期,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使社会鱼龙混杂,各种斗争错综复杂,新,旧思想的斗争也毫不例外."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作者把这个带有旧社会痕迹的词语放在题目中心词的位置,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维定格在旧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其次,构思巧妙.戏剧以花瓶事件为线索,围绕杨长雄和吴太太对待花瓶事件的不同态度展开矛盾冲突,穿插成众与杨长雄下棋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实质上是在下一盘棋,最后以成众的一句台词"和棋"结束了全剧,暗示了以杨长雄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的薄弱和以吴太太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根深蒂固,启示人们未来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再次,结尾出人意料.戏剧结尾,以"能言善辩"的杨长雄在"擅长口角,说得出,做得到"的吴太太面前无言以对,只好摔碎另一只花瓶,赔上三块钱国币点题结束,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学习的另一个要点.《三块钱国币》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例如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对比中见幽默.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本课的难点是分析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剧本最后成众说"和棋",这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并赔她钱,她就等于败了.杨长雄拿花瓶出气可以说胜了,但一个穷学生平白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吃了败仗.双方各有胜败,于是就成"和棋"了.另外这也暗示了两种力量的较量.
教学本课的方法主要是对比鉴赏法和问题探讨法.